| 在中國上市以來,拉米夫定(LAM,賀普丁)作為第一個口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藥物,為乙肝治療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在療效和預后方面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99年,《LAM臨床應用專家共識》發布,此后至2004年每年更新,這是乙肝領域首個針對一種藥物持續更新的共識性文件。
2004年,4006研究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發表。
2005年,葛蘭素史克肝炎學院設立,每年一次的會議為推動全國臨床醫師的乙肝治療臨床實踐提供了高水平的學術平臺。我國首部《慢性乙肝防治指南》頒布,在抗病毒治療藥物中推薦了拉米夫定。
2008年10月,拉米夫定優化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專家會議召開,就LAM優化治療慢性乙肝的實施流程達成共識。
2009年,“1999-2009慢性乙肝防治臨床十大進展”評選揭曉,7條與拉米夫定相關的進展入選,包括LAM上市、LAM獲批用于免疫抑制劑治療和肝移植后乙肝復發的預防性治療、《LAM臨床應用專家共識》發表并多次更新、4006研究與臺灣REVEAL研究共同奠定了抗病毒治療延緩疾病進展的理論基石、中國《慢性乙肝防治指南》面世、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優化方案出臺。
2010年,《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修訂,在拉米夫定繼續被推薦的同時,優化治療理念被推薦。
2012年,《LAM優化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專家共識》出臺,強調優化治療是治療慢性乙肝的基本原則,聯合治療是優化治療的重要方案之一。 |